傍晚网_企业培训网课、创业交流、自媒体教程资讯

傍晚网

热门关键词:  管理制度 股权激励 创业副业

汕头,藏在粤东的文化宝藏之城

来源: 作者:洪笛童 时间: 浏览:
[ 导读 ] 因历史上汕头海湾盛产小鱼鲨鮀,故又称 “鮀岛”。1921 年,汕头市政厅成立,与澄海分治,此后一直称为汕头市。

一、汕头的历史沿革

汕头原为一个海边渔村,宋时属潮州揭阳县,元朝时称为 “厦岭”,明清时易名为沙汕、沙汕坪、沙汕头,韩江上游泥沙沉积海滨,在潮起潮落的海浪作用下,形成沿海条状高地,谓之沙陇,沙陇脊起处名 “汕”,成片区域就叫 “沙汕坪”,濒海开端处称为 “沙汕头”,汕头故此得名。因历史上汕头海湾盛产小鱼鲨鮀,故又称 “鮀岛”。
汕头三面环山,北有莲花山脉,西是桑浦山,南有大南山,山岭绵亘,林壑尤美。东临南海而踞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归海之处,是全国唯一中心城区拥有内海湾的城市,素有 “华南要冲、岭东门户” 之称。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气候温润宜人,四时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1860 年,汕头正式开埠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清政府改汕头港为汕头埠,从此开启了它作为近代重要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1921 年,汕头市政厅成立,与澄海分治,此后一直称为汕头市。
在行政区划方面,汕头也历经多次调整。1950 年 3 月 15 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1983 年 12 月 22 日实行市管县制,撤消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 8 县 1 市并入汕头市;1991 年 11 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汕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2003 年行政区划调整,撤市建区,辖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 6 个区和南澳县。
而在经济特区区划上,同样有着变化发展。1981 年经国务院批准在龙湖区试办经济特区,范围 1.6 平方公里;1984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特区区域面积扩大为 52.6 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 年特区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 234 平方公里;2011 年 5 月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
从古时海边渔村一步步走来,历经诸多变迁,汕头承载着丰富历史记忆,见证了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岁月中逐渐成为一座重要城市。

二、独特的潮汕文化

(一)潮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潮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发源于潮汕地区的先民们,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早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交流的增多,潮汕地区开始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汉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风俗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与当地的土著文化逐渐融合。
唐宋时期,潮汕文化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唐朝时,陈元光父子治理漳潮地区,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开启了潮汕地区民智发展的新时代。到了韩愈任潮州刺史期间,更是重视教育,命赵德管理州学,使得儒家文化在潮汕地区深深扎根,潮汕的教育水平日益提升,中原文化也由此在潮汕确立了主体地位,并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宋元时期,闽文化的西渐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众多闽籍官师宦仕潮州,他们尊崇韩愈,致力于兴学明道,使得中华主流文化以闽文化为中介,对潮汕地区的影响力度不断加强,这也让潮汕地区在文化面貌上更接近闽台地区。
明清时期,潮州的工商业持续蓬勃发展,潮汕文化在传承中继续吸收周边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并且随着潮汕人的迁徙以及对外交流活动,潮汕文化还传播到了海外各地。
历经数千年的传承、融合与发展,潮汕文化吸收了中原文化、闽文化等多种优秀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有着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无论是在语言、民俗,还是饮食、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至今仍在潮汕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潮人聚居地熠熠生辉。

(二)潮汕传统民俗

潮汕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每一项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潮汕人民生活和情感的生动体现。
潮阳英歌:这是一种流行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普宁等地区的传统民俗舞蹈,距今已有约四百余年的历史。其主题带有浓厚的水浒色彩,多模仿梁山泊水浒一百零八好汉,融合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是傩文化遗存的沿革与演变而来,后又吸收了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形成如今的样式。完整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组成,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节奏板式。舞者们通常彩绘脸谱,双手各持一根木槌,上下左右对击,同时伴随着锣、鼓、号角的伴奏,吆喝起舞,动作刚劲雄浑、粗犷奔放,构成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它常在宗教祭祀、广场表演、群体锻炼,以及春节、元宵节、五一、国庆等节日吉庆时进行表演,不仅是人们欢度节庆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休闲健身的重要手段。2006 年,汕头市潮阳区的潮阳英歌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了汕头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之一,深受海内外游客的喜爱与称赞。
潮阳剪纸:是潮汕剪纸的主要流派和代表,具有鲜明的乡土文化特色及海洋地域性特点。其艺术特点表现为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花中套花、造型灵活、细腻纤巧、秀美雅致、结构严谨、疏密有致、玲珑剔透、刀剪味浓”,常以祥瑞吉祥的题材为主,承载着人们的祝福与祈盼。在传统节日、寿辰、婚姻嫁娶等别具意义的日子里,潮汕人民会用潮阳剪纸贴饰在礼品上,祠堂、庙宇和日用品也常用剪纸作为装饰,以祈求祥瑞吉利、万事胜意。潮阳剪纸与潮阳英歌舞、潮阳笛套音乐并称 “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也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众多传承人通过带进校园、成立传承基地等方式,努力推动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南澳渔民舞草龙:这是南澳岛独具海洋特色的民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过去,南澳渔民以出海捕鱼为生,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为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仓,渔民们便创造出了舞草龙这一民俗形式。草龙通常是用岛上随处可见的稻草精心编制而成,龙头造型威武,龙身则蜿蜒曲折。每到特定的节日,如渔灯节等,渔民们便会舞动草龙,沿着海边巡游,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在舞动过程中,还伴有各种特定的动作和阵形,寓意着对大海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它已成为南澳岛民俗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潮阳笛套音乐:作为潮州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器乐形式之一,潮阳笛套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以其独特的曲调、丰富的演奏形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遐迩。其演奏乐器包含笛子、笙、箫等管乐器,以及琵琶、三弦等弦乐器,还有打击乐器加以配合,演奏起来旋律优美、音韵和谐,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激昂澎湃,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潮阳笛套音乐常出现在潮汕地区的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庆典以及各类文艺表演场合中,承载着潮汕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也是潮汕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扎根于潮汕人民的日常生活,代代相传,它们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凝聚着潮汕人的情感纽带,对于传承潮汕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潮汕茶文化

潮汕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潮汕工夫茶更是闻名遐迩,有着独特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潮汕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潮汕工夫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嘉庆六年(1801 年)俞蛟所著《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工夫茶》中就有相关文字记载,距今至少有 210 多年。潮汕人将茶叶称为 “茶米”,嗜茶成性,甚至把传统的 “柴米油盐酱醋茶” 排序完全倒置,由此可见工夫茶在潮汕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工夫茶香浓得怪” 也被誉为潮汕十八怪之一。
工夫茶的茶道礼仪十分讲究,从茶具准备到品茶结束,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茶具方面,需准备茶几、茶壶、茶杯、茶道盘、茶道手扇等。泡茶前,要先用沸水冲洗茶壶,再用温水冲洗,这样可以保证茶叶更好地发挥其香味;接着在茶杯中倒入热水,温热茶杯,随后将适量茶叶放入茶壶中,约占茶壶容积的三分之一。冲泡茶叶时,初泡的茶叶一般不直接饮用,而是先倒入茶道盘,用热水冲泡一次之后再冲泡饮用,以此让茶的浓淡更加均匀。
斟茶时也颇有讲究,比如三只茶杯摆放在一起,有着代表天、地、人的美好寓意。在倒茶顺序上,潮汕人会遵循先尊后卑、先老后少的原则,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宾客再敬自家人,在场的所有人全都喝过茶之后,掌茶人才可以自己饮茶,否则会被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而且在斟茶时要注意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的说法,不能将茶杯倒得太满,因为茶水滚烫,盛满容易烫伤客人的手,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失手打碎杯子的尴尬情况。倒茶时还有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等手法,“关公巡城” 即循环斟茶,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且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要低斟;“韩信点兵” 则是在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之精华一点一滴均匀分注于每一杯茶中,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美感。
品茶时同样有诸多礼仪,饮用以三口两慢一快的节奏品尝,将茶在口中滚动,同时注重品味茶的香气和味道。品茶者要端坐,双手放在膝盖上,不要乱动,注意不要发出声响。当茶礼结束时,主人要向宾客微微鞠躬,以示感谢,宾客则回以微笑。
潮汕工夫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的冲泡与品尝方式,更是潮汕人生活中的一种仪式,它承载着潮汕地区的人情世故、文化传统,在袅袅茶香中,传递着潮汕人对生活的那份精致与热爱,让每一位品尝过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潮汕文化的深厚韵味。

三、别具韵味的建筑文化

(一)小公园历史文化区

汕头的小公园历史文化区,承载着这座城市深厚的记忆与独特韵味。这里以小公园为中心,老城区的骑楼建筑呈扇形放射状格局分布,构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城市画卷。
这些骑楼建筑,是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的重要体现,融合了架空、开敞、骑楼、天井、花窗等主要特色,它们见证了汕头 “百载商埠” 的辉煌历史,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杰作。当时,汕头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迎来空前发展,传统店铺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商业规模需求,再加上汕头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特点,中国工匠们巧妙地在传统建筑基础上,结合西方 “洋楼” 的技术与形式,打造出了这中外建筑多元复合的骑楼建筑。
漫步在这片街区,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曾经经济繁荣的汕头汇聚着来自各方的贸易往来,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传播。那一排排骑楼,临街架空,底下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各类商品网点,其独特的环形放射状路网格局,尽显汕头 “百载商埠” 的人文历史风貌。
这些骑楼建筑不仅有着独特的外观,更承载着海外侨胞浓浓的情感。对于众多侨胞来说,这里是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印记,是维系乡愁的亲情纽带,也是他们参与现代城市建设的集中样板,背后蕴藏着无数珍贵的故事,彰显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岁月流转,部分骑楼由于保护失当等原因出现了坍塌或成为危房的情况,但它们依旧是汕头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也备受各方关注,期待未来能得到更好的修缮与保护,继续绽放光彩。

(二)老妈宫

老妈宫,又称天后宫,坐落于广东省汕头市外马路头,与毗连的关帝庙同为汕头开埠前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早在明末清初时,这里还只是滨海的沙滩,被称作 “汕”,是渔民出海后归来晒渔网的地方,女人们也常聚在此处一边织网,一边等待亲人平安归来,慢慢形成了汕头最早的居民点雏形。到了嘉庆年间,人们在此修建了天后宫和关帝庙,从那时起,渔船出海以及潮人漂洋过海外出时,都会在这里拜别祭祀,祈求平安,还会包上一点香灰和泥土带上,以寄托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所以这里也成为了早期潮人华侨回来寻根的重要标记。
老妈宫的建筑极具特色,它展现了潮汕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技艺。其为三进一天井的格局,即门楼、天井、拜亭、主殿,飞檐草尾,琉璃碧瓦。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屋顶上的嵌瓷工艺,用烧制好的彩色陶瓷片,拼制出各种戏文图案,人物栩栩如生,且不惧风雨侵蚀,像那门楼屋脊上大型双面立体雕饰的嵌瓷 “双龙戏珠”,色彩艳丽、映日生辉,还有 “百鸟朝牡丹”“双凤朝牡丹” 等精美浮雕,以及那从龙头口中喷吐出朵朵鲜花、翘翻成对称草尾图案等独特装饰,都让人赞叹不已。此外,宫内还有一对由整块石头雕刻的透雕盘龙柱石,上有八仙立像,工艺高超,以往只有在皇宫和孔庙才能见到这般精妙绝伦的作品。
作为妈祖庙,老妈宫在当地民众的信仰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的精神寄托之所。至今,海外潮人回乡时,看到焕然一新的汕头特区面貌,虽会感到欣喜,但或许也会有些陌生,而当看到老妈宫和关帝庙时,就仿佛见到了久别的亲人,心底那份对先祖的缅怀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陈慈黉故居

陈慈黉故居位于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有着 “岭南第一侨宅” 的美誉,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潮汕大地之上。
整座故居始建于清朝,历时近半个世纪才建成,拥有厅堂 506 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善居室” 始建于 1922 年,至 1939 年日本攻陷汕头时尚未完工,占地 6861 平方米,计有大小厅房 202 间,是所有宅第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且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这座故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它以传统的 “驷马拖车” 建筑形式为主体,糅合西式洋楼,点缀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布局萦回曲折,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建筑艺术的迷宫之中。在这里,既能看到中式传统的木雕、石雕工艺,那些花鸟、祥禽等雕刻内容,表达着吉祥、喜庆、富贵美好的愿望,又能欣赏到西式的彩瓷砖地板、进口的玻璃以及柱头、马赛克等元素,这些 “舶来元素” 与中式风格相得益彰,协调统一。比如那门窗上的灰雕、色彩斑斓的玻璃,高雅大方,阳光透过玻璃洒下,更让室内显得富丽堂皇,每一扇门窗仿佛都在诉说着陈家昔日的辉煌历史。而且,故居内单进口瓷砖的式样就有几十种,历经百年,其花纹色彩依旧亮丽如新,足见当年选材用料的考究。
陈慈黉故居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是当年侨胞对家乡深厚情感与用心建设的体现。它见证了那个时代潮汕地区与海外交流的频繁,也承载着海外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和反哺家乡的深情,凝聚着潮汕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彰显了潮汕地区独特的侨乡文化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来,感受这中西合璧的建筑之美以及背后蕴含的浓厚人文情怀。

四、闻名遐迩的美食文化

(一)汕头美食概览

汕头简直就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这里汇聚了众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
首屈一指的当属牛肉丸,这可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潮汕名小吃,有牛肉丸和牛筋丸之分。牛肉丸肉质细嫩,口感嫩滑;牛筋丸则加入了嫩筋,更具嚼劲。制作时需选用公黄牛的牛后腿、胸、背、臀上的精肉为原料,剔除筋膜后,用特制的方形锤刀反复槌打成肉酱,再经多道工序制成。吃的时候,将其放入原汤中煮至初沸,加入调料,配上本地特产沙茶酱,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那弹牙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还曾被评为 “中华名小吃”,声名远扬海内外呢。
海鲜在汕头美食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毕竟汕头濒临南海,有着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像达濠鱼丸,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用新鲜海鱼打成肉浆后挤成丸子,煮熟后的鱼丸弹牙爽脆,鱼香浓郁,不加任何香精或防腐剂,无论是单独吃,还是搭配粿条、粉丝、面条等,都十分美味。还有生腌海鲜,这是极具汕头特色的美食,把鲜活的虾、蟹、贝类等海鲜洗净后,用白酒、酱油、辣椒、蒜头等调料腌制而成,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海鲜的原汁原味,吃起来口感鲜美,不过肠胃不好的人可得适量品尝哦。
卤味同样不容错过,潮汕卤味是广东卤味的代表,以鲜香为核心,强调食材本味和新鲜度。万物皆可卤,常见的有卤鹅、卤猪脚、卤豆干等。卤鹅作为汕头传统美食,是潮汕节日必备佳肴,用各种香料和卤水煮制而成,皮薄肉嫩,香气浓郁,肉质软烂,入口鲜咸,可以单独吃,也能搭配米粉、粿条、面条等享用。街边巷角的卤味店随处可见,是佐酒的绝佳选择。
而牛肉火锅更是汕头出圈的美食之一,选用新鲜的牛肉切成薄片,在沸腾的清汤锅里涮上几下,待牛肉变色即可捞出,蘸上沙茶酱、花生酱、蒜泥等调料,那鲜嫩爽滑、鲜香无比的滋味瞬间就能征服味蕾。此外,像蚝烙,用淀粉糊和新鲜牡蛎混合后煎成薄饼,表面金黄酥脆,内里软嫩多汁,咸香可口;猪肠胀糯米,将糯米、芋头、花生等材料填充在猪肠中蒸熟或炸熟切片,吃起来嫩滑爽口,味道浓郁,油而不腻,也都是让人赞不绝口的美食。
总之,汕头的美食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大快朵颐。
生成海报